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报道
2025年下半年以来,医疗耗材领域迎来政策密集期。
近日,云南牵头启动第三批医用耗材省级联盟带量采购,将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护创材料、部分止血类医用耗材、一次性活检针三类临床高频耗材纳入全国低价联动范围。
9月2日,国家医保局发文介绍江西医保直接结算进展。江西等多个省份积极推行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成功将传统180天的耗材回款周期压缩至30天,其中江西单省累计结算资金已接近300亿元。
此外,天津、甘肃、江西、云南、贵州先后发布省级统一的医保耗材目录,明确3000余种耗材的报销分类与支付规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民族经济研究室主任姚宇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在扭曲的价格机制下,可能会出现非理性的医疗行为,而集采其实十分有利于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促进医疗服务行业回归科学和理性。
集采持续深化
2025年9月1日,昆明市医保局发布《昆明市第三批医用耗材(全省联盟)带量联动采购企业信息申报通告》,启动企业信息申报工作。此次集采品种为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护创材料、部分止血类医用耗材、一次性活检针,申报时间为9月3日9:00至9月10日17:00,集采周期2年。
与以往不同,此次集采实行带量价格联动,直接锚定全国各省级或省际联盟中选价,医疗机构需按临床实际需求选品,不得二次议价、不搞“一刀切”,既避免企业牺牲质量换低价,也保障临床使用灵活性。
实际上,这一举措延续了全国止血材料价格治理趋势。
2023年内蒙古牵头15省联盟集采止血材料,平均降幅72%,最大降幅97.6%。2024年京津冀“3+N”联盟将其纳入集采,河北、安徽、广西等12个地区参与,扩大低价覆盖范围。去年,国家医保局要求各省对多省集采品种通过价格联动纳入集采,目前全国超20省实现止血材料降价,未覆盖地区预计2025年底前推进。
随着集采深入,“反内卷”成为新导向。
此前政策端指出集采需遵循“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原则,强调降价不能以牺牲质量和供应稳定为代价。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中,国家医保局更直接提示企业“做好成本核算、理性报价”,避免盲目低价导致后续断供。
这一导向已在地方实践中落地。过去超声刀、骨科耗材“越采越便宜”的现象逐渐消失,较晚开展集采的地区不再以“突破历史低价”为目标,而是通过价格联动扩大低价产品覆盖范围。
贵州云胶片集采的案例更成为“反内卷”的典型。此次集采首次引入“综合打分制”,综合评估企业的技术能力、综合实力及报价情况,中选企业报价是三组候选人中最高的,也成为集采不再唯低价论的重要例证。
华南某医疗器械行业从业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集采的变革不止于价格逻辑,其覆盖边界也在突破传统实体耗材的局限,向数字化耗材和医疗服务领域延伸。贵州云胶片集采便是全国首个省级数字化医用耗材带量采购项目,涵盖数据采集治理、云存储、云安全等配套服务。
回款革命
如果说集采管住了虚高价格,那么回款改革则打通了行业的“任督二脉”。
2025年9月2日,国家医保局披露江西医保基金与企业直接结算成果。江西2020年推行集采耗材直接结算,2024年12月扩至国谈药,截至2025年7月累计结算货款296.42亿元,2025年1-7月达99.73亿元,实现集采药品耗材、国谈药直接结算全覆盖。
为提速回款,江西创新周转金、预付与直接结算相结合的机制。每月5日前,医疗机构需通过省医药采购服务平台如实上报上月采购使用量;每月10日前,省价采中心汇总数据并与企业账单交叉核验,避免误差后推送至医保经办机构;每月15日前,医保经办机构直接将货款付至企业账户。全流程严格控制在30天内,较传统180天周期缩短83%,大幅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
江西的实践并非个例,这种“医保直付”模式正以最快速度向全国复制。截至2025年8月,山东、福建、内蒙古、湖南等15个省份已全面推行医保基金与企业直接结算,且均将药械回款周期压缩至30天以内。
针对不同医疗机构的特点,各地还设计了差异化保障机制。例如,重庆实行“分级扣减”,二级及以上医院由职工医保基金扣减货款,基层机构由居民医保基金扣减,医保款不足时医院自付上月货款,避免医保基金过度垫付。
在此之前,“回款难、回款慢”曾是长期困扰医药行业的顽疾。尤其在耗材领域,因采购金额大、医院资金周转压力大,回款周期普遍长达180-360天,部分企业甚至因资金链断裂陷入经营危机。在行业利润收窄的背景下,垫资能力甚至一度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
直接结算机制的落地,正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畸形格局。
对企业而言,30天回款周期大幅降低财务成本,原本用于垫资的资金可投入研发。对医院而言,无需再垫付巨额货款,采购决策逐渐更加注重性价比。对行业而言,“医保-医院-企业”间的“三角债”被打破,依靠“账期差”盈利的传统医药商业公司逐渐被淘汰,具备供应链整合能力的现代化企业得以留存。
此前即有业内人士指出,按照国家医保局规划,2025年全国将基本实现集采药品耗材、国谈药直接结算,2026年全面实现,30天回款或将成为行业常态。
目录统一
当集采理顺了价格、直接结算打通了资金流转,医用耗材的医保报销准入标准统一,成为确保政策红利落地参保人的最后一环。
就在8月29日,天津印发《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医用耗材目录(2025年)》,明确9月18日执行,共收录3062种耗材,分甲类1896种、乙类1166种,另有307种耗材限定支付范围,例如某类人工关节仅适用于60岁以上骨关节炎患者,确保医保基金精准使用。
具体报销规则上,甲类耗材不设个人先行自付比例,参保人使用时,售价不超最高支付标准则按实际价格报销,超则按最高标准报销。乙类耗材报销规则分两类,已确定最高支付标准的需个人先付一定比例(5%-20%),剩余部分医保按比例报销,未确定的按分段累计政策执行(费用低于5000元自付20%、5000-20000元自付15%、20000元以上自付10%)。
除了天津,2025年上半年,甘肃、江西、云南、贵州四省也先后发布新版医保耗材目录。
甘肃2月11日执行的目录分甲、乙、丙三类,丙类由个人自付,进一步细化支付层级。江西4月30日落地的目录收录3841种耗材,甲类222种、乙类3619种,覆盖临床多数常用品类。云南5月1日实施的目录含4337条耗材信息,首创每2年动态更新机制,结合临床需求、技术进步、价格波动调整,确保与医疗实践同步。贵州7月1日试行的目录将所有耗材按乙类管理,先行自付比例由各统筹区自主制定,兼顾政策统一与地方灵活。
这些目录落地,逐步实现2023年国家医保局“十四五”期间各省制定统一耗材目录的目标。与药品目录由国家统一制定不同,耗材目录实行国家制定医保准入和管理政策、省级医保部门确定具体品种的模式,既保障全国管理规范统一,又贴合各省份临床需求差异。
而目录统一的重要前提,是解决了过去医用耗材编码混乱的痛点。
此前耗材种类繁杂,编码体系不统一,部分省份内部编码不一致,多地用自建流水编码,导致“同物异名”“异物同名”,阻碍异地报销。例如,同一款一次性活检针在不同城市编码不同,参保人异地就医时难以报销。(实习生刘洋对本文亦有贡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