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抗战影像记忆丨“刚毅坚卓”写青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18:28:00    

在中国教育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奇迹:明明是“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新华社发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师生被迫南迁,先聚长沙,再因战火逼近,一路辗转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师生们组建“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迁至昆明。这是旅行团成员徒步经过贵州镇远鹅翅膀(翻拍照片)。

昆明城北的茅草屋成了教室,此后8年,弦歌不绝。学校没有一座高楼,却大师云集。在这里,陈寅恪的深邃、华罗庚的敏锐、闻一多的激昂……汇成最动人的音符,激励着战火中的年轻人。

“西山苍苍,滇水茫茫。

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

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都要我们担当!

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

西南联大学生在上课(翻拍照片)。

西南联大学生在做实验(翻拍照片)。

冯友兰在防空洞中完成《贞元六书》,以“贞下启元”喻民族复兴;华罗庚一家居住在郊区一个牛圈的二楼,在与“牛”共舞的日子里钻研数学;曾昭抡一边研究火药配方支援前线,一边在报刊撰写军事评论;因为路途遥远,很多教授都要步行十几公里来校上课,周培源“单骑走联大”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华罗庚和家人在昆明的住宅前留影。新华社发

周培源教授骑马照(翻拍照片)。

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深刻影响着联大学子,他们在课本与枪炮的交响中书写着青春。校歌《满江红》中“千秋耻,终当雪”的呐喊,化作800余名学子投笔从戎的壮举:他们中有的人穿上军装,血战滇缅公路;有的人以笔为剑,在报刊上剖析时局,揭露侵略者的罪行。学生社团“高声唱歌咏队”在街头演出,歌声刺破阴霾,将希望种进每一颗年轻的心。

从1938年开始至1946年北返,联大师生在昆明度过了八年患难与共的岁月。离别前,师生在校园竖起纪念碑,冯友兰执笔题下:“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字字千钧,将这段历史镌入山河。

这是在云南师范大学拍摄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2025年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这是北京大学在其校园内复制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2025年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西南联大是一座旷代卓绝的学术殿堂,也是一首传之隽永的雄壮史诗。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坚韧成长,在颠沛流离和敌寇轰炸中艰辛磨炼,联大精神早已超越时空。它向世界宣告,文明的韧性,不在于一砖一石的坚固,而在于一群人在绝境中依然相信知识的力量,在废墟上执拗地播种未来。

如今,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当年的教室依然伫立。“刚毅坚卓”的校训前,不断有操着天南海北口音的青年驻足沉思。

刚毅坚卓的青春,以新的姿态,浴火重生。

2025年4月10日,在云南师范大学,学生们走过西南联大教室旧址。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2025年4月10日,在云南师范大学,学生们从西南联大纪念馆走出。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主笔:张铖

记者:陈欣波

编辑:章磊、刘金海、方欣

视觉:胡秋思

图片:中国照片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