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汽车市场需要多一点坦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19:51:00    

□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近日,“0公里二手车”一度霸榜汽车圈热搜关键词。起因是一家自主车企的董事长在媒体访谈中,毫不留情地把“0公里二手车”形容为“行业乱象”。随即,“0公里二手车”作为汽车业内卷式竞争的反面教材而被行业人士口诛笔伐,迅速引发了社会的热议。

所谓的“0公里二手车”实际等同于上过牌的新车,但相比新车价格更低。从表面看,“0公里二手车”似乎实现了多方共赢。消费者以低于新车的价格购得“准新车”,车企和经销商则通过快速消化库存完成销量目标并获取返利,二手车商则通过低价货源赚取差价。尤其是在当前汽车市场产能过剩、价格战白热化的背景下,这种模式成为部分车企和经销商缓解燃眉之急的“捷径”。此外,二手车出口的爆发式增长也为“0公里二手车”提供了新出路,一些车辆甚至通过灰色渠道流向海外市场,成为跨国套利的工具。

然而,这种“共赢”的背后隐藏着市场秩序的扭曲。车企通过虚增销量掩盖真实的市场需求,经销商为完成考核任务被迫“割肉”清仓,而消费者虽然享受了低价,却可能面临权益缩水(如首任车主权益丧失、质保限制等)。这种模式的本质是通过牺牲长期利益换取短期数据上的繁荣。

实际上,“0公里二手车”的盛行折射出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深层次矛盾。首先,它暴露了车企盲目扩张产能与市场需求不足之间的结构性失衡。部分车企为追求规模效应或市场份额,忽视供需匹配,最终导致“供过于求”,不得不通过非正常手段消化。其次,这种模式可能加剧市场恶性竞争。低价倾销的“0公里二手车”冲击正规销售渠道,进一步压缩车企和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形成“越降价越内卷”的恶性循环。

更严重的是,这种现象可能损害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频繁的降价和“新车变二手”的操作让早期购车者感到“背刺”,削弱品牌忠诚度。此外,若消费者因信息不对称而权益受损,长期来看将影响整个市场的诚信度。有法律界人士也指出,若“0公里二手车”交易中存在虚假宣传或套取补贴行为,还可能触碰法律红线,引发监管风险。

若想要根治“0公里二手车”乱象,则需从供需两端入手。车企需摒弃“数据崇拜”,优化生产计划,实现“以销定产”,避免盲目扩产导致的库存积压。同时,应赋予经销商更多定价自主权,减少不合理的销量考核,避免压力传导下的短期行为。而监管部门则应进一步完善二手车认定标准,堵塞政策漏洞,防止套利行为滋生。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购买“0公里二手车”时需保持理性,充分了解车辆来源、质保条款和权益限制,避免因贪图低价而陷入后续纠纷。市场各方应共同努力,推动汽车行业从低效的价格战转向以产品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健康竞争。

“0公里二手车”归根结底是中国汽车市场特定阶段的产物,其背后是产能过剩、供需失衡与行业内卷的集中体现。尽管短期内它为部分市场主体提供了喘息之机,但长期依赖这种模式无异于饮鸩止渴。唯有推动行业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导向,才能真正实现汽车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未来的竞争不应是“谁的数据更漂亮”,而是“谁的产品更值得信赖”。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