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市渝中区努力推进“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长主体、社会支持”的区域“教联体”建设,在构建机制、打造阵地、培养师资、丰富课程等方面积极探索,初步形成具有渝中辨识度的“教联体”实践之路。
建立多维全面评价体系
为了确立清晰明确的责任体系,渝中区开展需求调研,设计制作了社区居民问卷、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充分了解不同层面群体在家庭教育中的需求内容、学习方式;组建了核心团队赴江苏苏州、浙江宁波、山东潍坊等地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的家庭教育工作经验。立足渝中区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实际,出台关于开展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系列文件,针对“教联体”各成员单位梳理责任点24个,细化工作职责40条,定时、定人、定部门织密协同育人责任网。
多维全面的评价体系也是渝中区“教联体”建设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对于学校,将协同育人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德育工作考核等多维评价体系,拟定考核标准和细则,通过定期开展综合督导、专项评价、评先树优等,强化及时反馈、整改提升,形成“定标—考核—反馈—提升”的全程介入评价闭环,形成长效机制;对于家长群体,推出《渝中智慧家长成长手册》,进行“10项在家陪伴+4种在校陪伴+N个陪伴好行为”积分评价管理;对于部门团体,开展满意度调查等,构建起覆盖协同育人各主体的全要素督评链。
打造网格化社会育人阵地
筑牢学校主阵地。在家长学校工作的基础上,在中小幼三个学段遴选出37所学校幼儿园,组建相对固定的家长学习班,家长定期集中到校上课,每学期至少进行10次集中教学,通过“学分银行”引导家长利用碎片时间在“渝中智慧家长”平台学习家庭教育微课。在开展学习培训过程中评选优秀家长,激发家长学习热情。不少家长表示,开始学着蹲下来与孩子做朋友,站起来给孩子当榜样。
盘活社会大平台。打造网格化的社会育人阵地,在全区11个街道79个社区开办社区家长学校,开展集中教学试点;联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二厂记忆博物馆等15家社会单位,挂牌建立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实现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融会贯通;绘制全域思政研学地图,开发红色游学线路20余条,开展“街道是打开的书卷 行走是无字的阅读”等活动,全区5万多名中小学生、近2万户家庭全覆盖参与。
打造线上新空间。开发建设“渝中智慧家长”网络服务平台,划分课程学习、互助交流、问卷调查等版块,推出生理健康、行为习惯、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情绪管理、衔接教育等线上课程1800余个。120余名专业教师参与了重庆广播968家长热线直播,受众超20万人次,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开发人才资源和多元课程
在渝中区社区教育学院挂牌成立“渝中家长成长指导中心”,将指导中心打造为高质量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行动的专项团队,广泛吸纳高校专家、德育教研员、学校教师、医护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138名专业人士成为志愿者,并依据专业背景、个人意愿等再分类组成专家团队、教研团队和讲师团队。
专家团队负责课程研发指导,教研团队负责课程教研,讲师团队深入学校、社区一线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通过“专家+教师+社区工作人员”结盟,构建了师资互通、专业互补的协同育人团队。
在学生成长课程方面,推进法教结合,联动区委政法委、团区委打造“网络诈骗预防篇”“开学第一课·模拟法庭”等法治教育课程;实现医教互通,编制“睛彩课堂”等健康类教育课程;探索社教同频,11部门实施“未来科学家协同共育行动”,建立“科学+AI创客工坊”等特色课程体系。
在家长提升课程方面,开展校家社共育现状调研,渝中家长成长指导中心围绕家长需求按主题、分学段开发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个性定制课程、网络优质课程等。
渝中区还积极培育特色共育品牌。如妇联的“慧育家 爱有方”、七星岗街道的“共育领事巷”、人民路小学的“三叶草”、中华路小学的“星联盟”等品牌都受到广泛认可,收获了显著的协同育人效果。
(作者系重庆市渝中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4日 第02版
作者:肖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