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01:40)
上海音乐厅原名南京大戏院,始建于1930年,1959年更名为上海音乐厅,是全国第一座专业音乐厅。
1930年的南京大戏院长什么样?上海音乐厅借助VR技术,带领观众穿越到过去,触摸95年前的记忆。
7月18日-8月31日,沉浸声VR体验《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将在上海音乐厅四楼开启。佩戴VR设备后,观众即可跟随意大利青年Alex的脚步,穿越至1930年代的上海。

VR视觉效果

VR视觉效果
故事中,Alex化身小提琴手,邂逅了琵琶演奏家苏婉清,二人携手创作琵琶组曲《乐鸣东方》。跟随他的脚步,人们穿梭于往昔与今朝,见证这段从误解到相知的音乐情缘,目睹东西方旋律在碰撞中交融的史诗。
《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由上海音乐厅、上海戏剧学院、科技品牌vivo联合打造,在300㎡的空间内展开。观众6人一组,一次沉浸式体验时长约30分钟。

VR视觉效果

VR视觉效果
戴上VR设备后,每一位观众都仿佛“脑洞大开”,走进了一个想象力爆炸的瑰丽世界:置身于1930年代的南京大戏院,感受流光溢彩;漫步在1930年代的上海街头,与卖各种珍奇玩意的小摊小贩相遇;走进青瓦白墙的江南水榭,抬头就见豫园九曲桥;站在风雨交加的外滩,感受风霜雨雪;甚至还能潜进蓝色的海底世界,头顶是成群结队的大鱼……
制作团队对上海音乐厅进行了高精度的三维数字化重建。“1930年代的街景、摊贩、海报、化妆间等都经过了历史考证。”上戏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铁钟举例,原本,工程师将南京大戏院门口的建筑场景做得极其繁华、有四五层楼高,历史学顾问指出,三层楼的南京大戏院是当时的最高建筑,其周边建筑都是两层高,“于是,我们又把所有建筑全部推翻重建。”
现场还打造了360°三维声场,突破传统音频空间扁平化的局限。琵琶演奏家赵聪创作的琵琶组曲《乐鸣东方》,融入了海派的民乐元素和江南水乡的柔情,萦绕耳畔,贯穿全场。

体验现场

体验现场
“上海音乐厅有优势,建筑很漂亮,也有弱势,场地比较小。”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说,为了进一步打开这座历史建筑,他们绞尽了脑汁,“除了物理空间,其实还有虚拟空间,越来越成熟的VR技术帮助我们实现了梦想,勇敢地往前走出了一步。”
《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不仅是艺术之旅,也是文旅项目,门票销售十分火热,“超出想象,很多非上海籍的外地游客。趁着暑假,大家都来上海游玩,对上海的历史建筑尤为感兴趣。”方靓笑说。

活动展厅

活动展厅
这个暑期,上海音乐厅同步开启三大驻场项目,探索文旅融合新范式。
除了《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上海音乐厅还迎来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第六轮驻演(7月17日-31日)、音乐舞蹈剧场《百鸟朝凤》第三轮驻演(7月5日-27日),三大驻场项目形成“文旅三件套”,打造流量的新矩阵。

上海音乐厅前身:南京大戏院、北京电影院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