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下一个“苏超”会是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2 09:13:00    

伴随一条条让人忍俊不禁的热梗,“苏超”在这个夏天的热度持续上升。

“苏超”是谁?

想必很多人都对“苏超”的种种热梗耳熟能详,但对“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这个全称却模棱两可。与其说“苏超”是一场比赛,莫若说是一种现象:一个与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天水麻辣烫、榕江“村超”等如出一辙的“网红”代表,一个代表着流量导向和出圈路径的“顶流”样本。

那么,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的区域流量之中,脱颖而出的为什么是“苏超”?“苏超”身上,究竟汇聚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流量要素?破译了哪些流量密码?

综观那些发生在淄博、哈尔滨、天水、榕江等地的故事可见,“苏超”的出现堪称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接力”。

低门槛VS高参与度

“苏超”的低门槛是全方位的。

选手层面,“苏超”球员很大一部分是外卖员、教师、学生等业余选手;票价层面,价格低至几块钱,甚至免费看;观众层面,看球像赶集,下班骑上电动车就能去。超低的门槛让整个比赛更像是城市节日和百姓联欢——在这个盛大的节日氛围和联欢场景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说辞,更无曲高和寡的基调,最普通的大爷大妈、学生、打工人都能轻松加入,成为乐此不疲的“自己人”。

这与淄博烧烤的爆红何其相似?小炉小饼小葱,人均几十元吃得饱饱的。没有米其林大厨,街边小店就是主场。坐绿皮火车(烧烤专列)也能到,“不挑人”!

即便是在资源禀赋独一无二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门票高企?不,中央大街免费,索菲亚教堂外观免费看,冻梨切片、甜豆腐脑免费尝。地铁公交方便,“不宰客”的口碑爆棚一时。

从“村超”到“苏超”,变换的是场地,不变的是比赛的内核。简单一句话,参与成本——诸如金钱、时间、精力、心理,统统降到最低。当诸多区域还沉浸在“门票经济”的窠臼里不能自拔,他们已经深谙流量经济的密码:先把人气聚起来。

低门槛也表现在“无脑玩法”上。

“苏超”“村超”的场景是足球、规则是足球,一声呐喊足以让全世界都听得懂。呐喊助威就行,不需要专业知识。

这实际也是一种传承。品尝淄博烧烤,自己动手烤、卷饼蘸酱,零技术含量,乐趣就在参与感;置身哈尔滨,打雪仗、堆雪人、看冰雕,是个人就会玩……无须学习成本的“无脑玩法”,实为“来了就能玩、玩了就开心”的流量密钥。

不设限的开放与包容制造最高参与度。

“苏超”何以场均上座率赶超中甲、直逼中超?盖因为它欢迎所有人来看,本地人、外地人、外国人,来了就是“十三太保”的客人。正如我们曾经所见的,淄博与哈尔滨政府号召市民当“服务员”,“村超”现场解说在方言与普通话间无缝切换,一个热闹不分家、来了就是自己人的氛围令人动容。也正是在这种由衷而发的表现面前,“排外感”与“归属感”此消彼长,给予游客“不是被收割,而是被欢迎”的自然感受。

走心VS高情感黏性

如何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苏超”们不是冷冰冰的景点打卡,而是热乎乎的心动体验。直抵内心的情感连接和独特的集体记忆构成其赖以传播和破圈的底层砝码。

首先是本土文化精髓的故事表达。

若说“苏超”哪一个细节最为众人津津乐道,那么一定是遍及全网的“热梗”。诸如南京咸水鸭vs无锡水蜜桃、徐州刘邦故里vs宿迁项羽老家等江苏“散装十三太保”的内部“较劲”之言辞,让比赛超越了足球本身,而演化为城市文化“德比”。

这断非“苏超”的创举。“村超”早已有过巅峰的表演:球员是身边熟悉的乡亲,进球了奖励两只猪脚,中场休息跳侗族大歌,颁奖是全村抬着猪羊游行。以“村味”为灵魂的狂欢节,以及“淄博烧烤”通过“大学生报恩”的温情故事放大“好客山东”“人间烟火气”的标签,都堪称同类案例中的典型。这种立足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地域性格和集体记忆的形象塑造与行为表达,实际都构成了本土文化精髓的故事化表达。

其次是极致体验下的情感高峰。

重要的不是被动观看,而是主动参与、情感共鸣。一如淄博烧烤摊的烟雾缭绕、觥筹交错,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梦幻灯光、中央大街的万人蹦迪,“苏超”的万人呐喊和人浪表演,以巨大的情绪感染力让人瞬间“上头”。极致的体验带来情感体验高峰。超越商业关系的真诚互动,既动人心弦也让游客感觉被尊重、被宠爱。

也正是得益于此,“自来水”从四面八方而来。以抖音、快手、小红书等资讯平台为载体,自发性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成为顶流们的流量加持者。“自来水”从何而来?在“苏超”中,便是那一条条的热梗。官方主动下场互动、玩梗,成为热度营造不可或缺的支撑。以热梗为代表的“苏超”实际超越了区域品牌本身,超越了比赛自身和传播形式本身。

全链条变现VS集体受益

大家要开心,更要大家都赚钱。俗话往往是最大的实话。回溯淄博、哈尔滨、天水等地的走红案例,民众何以能够第一时间响应流量,自发而主动地践行服务意识?归根结底是因为流量泼天而至的时候,本地居民和商家共同受益,驱动了良性循环。

IP是入口,消费是闭环。比如“苏超”现场,常州赛区对扬州游客免票,直接引流。48小时/72小时主题消费路线,让游客留下来,把钱花在住宿、餐饮、购物和其他景点上,真正做到了“看球只是起点,带动整个城市消费链”。

赚钱要“巧”更要“长”。“苏超”卖周边(球衣、文创),村超卖“腊肉”“米酒”,淄博卖“烧烤料”“琉璃文创”,哈尔滨卖“冻梨大礼包”“俄式套娃”……大钱小钱都要赚,更要保持核心体验(物价)不变。通过提升整体客流量和游客停留时间赚钱,而非靠门票涨价、单一项目宰客,以好口碑赢得回头客。

综上所述,下一个“苏超”会是谁?

诚如我们所见,尽管曾经目睹了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天水麻辣烫、榕江村超的走红,却从未想到当下的主角会是“苏超”。变幻莫测的流量时代,最难预测的便是流量本身。但我们仍可窥见一些不可或缺的走红要素。

首先即降门槛、聚人气。比如最有群众基础、最简单易参与的活动,把参与成本(钱、时间、距离、规则)降到最低,以简单直接的玩法对所有人(本地、外地)表示真诚欢迎。

其次是以走心换真爱。深挖本地独一无二的文化灵魂,诸如历史故事、乡土人情、地域特色文化,把这个“灵魂”融入活动中,让它有故事、有情怀、有共鸣,并借此创造极致、独特的现场体验。氛围要嗨、互动要暖,官方更要会玩梗、敢自黑、接地气。

三是巧变现,可持续。以核心活动为入口,精心设计消费链;克制商业冲动,严打宰客;绑定特色产品,以IP赋能本地特产,延伸IP产品空间。

任何一个成功的区域IP,本质上都是一场融合政府与民众之力的成功“共谋”。政府搭好台、定好规则、做好保障;本地商家和居民真诚待客、提供价值;游客获得超预期的快乐和感动,并愿意消费和传播。当所有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价值、获得满足时,“低门槛参与、高情感黏性、全链条变现”的魔法方程式也就真正运转起来了。

或许我们很难猜到下一个“苏超”会是谁,但它的模样注定会似曾相识。

(大众新闻记者 石念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