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花飞舞间,他用双手“裁剪”钢铁;创新征程上,他以智慧引领变革。全国劳动模范白新涛如今是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焊接培训中心主任。从一名基层焊工逐步成长为首席焊接技师,并逐渐向钢结构智能制造技术研发转型,他用27年的坚守与突破,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白新涛。图片源自惠阳融媒
干一行爱一行,把每一条焊缝焊好
“干一行爱一行,用心焊好每一条焊缝,就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白新涛的这句话,道出了他职业生涯的朴素信仰。
1997年,他成为一名普通焊工,凭借“稳、准、精”的技艺,很快脱颖而出。从焊接技术员、班长、工段段长到焊培中心主任,白新涛始终扎扎实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之余,他努力学习各类焊接知识,钻研各种焊接工艺。他管理的焊接工段,焊缝一次探伤合格率高达98.5%,远超行业标准。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工程建设系统“优秀焊工”“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好人”“惠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当你把技能水平提升,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贡献力量,这就是实现了个人价值。我们把每一条焊缝焊好,保证了桥梁、建筑等设施的安全,这就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也让自己得到了认可和成长。”白新涛自豪地说。
在注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同时,白新涛还致力于技术创新与设备工艺改造,先后获得多项国家专利。作为首批技术骨干,他参与了国内首条装配式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的研发建设,该项目荣获行业唯一的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示范项目”认定,实现了国内钢结构智能制造从“0”到“1”的突破。

白新涛(左一)。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主导革新,每年节约成本约600万元
白新涛既爱修炼自身,也热心传授技艺。
2017年12月,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以白新涛的名字命名了蓝领工人创新工作室。他带领团队研发并推广智能坡口切割工作、小型轨道式焊接机器人、构件成品智能喷码机器,提高了下料、焊接及油漆效率。
他主导完成了30余项技术革新项目,包括设备改造、工装优化、材料节支降耗等,保守估计每年节约成本约600万元。他还积极探索实践与理论深度融合之路,推动传统工艺向智能制造的转变,实现了大批量和重复性焊接的智能化、流程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我们工作室的骨干有9个人,我们这个工作室成立的初衷是‘传技+创新’,以解决我们生产中疑难问题为根本目的。以革新操作工艺、改善设备工作性能、完善作业流程、优化职工劳动环境为最高追求,在科技专利、人才孵化、智能制造创新方面为企业作贡献。”白新涛分享道。
组建培训中心,培养出1300余名优秀焊工
白新涛独创“四段式”焊工培养模式,将复杂工艺分解为栓钉焊、补焊、角焊缝、全熔透焊缝四个阶段,辅以技能定级考试和比武大赛,让工友循序渐进掌握核心技能。通过“导师带徒”机制,他组建的焊工、铆工两大培训中心,培养出1300余名优秀焊工,其中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者2人、惠州市市管首席技师4人、惠州市技术能手3人、技师58人、高级工288人。
他培训的全能焊工在多项重要赛事中屡获佳绩,如在大湾区首届焊接比赛香港决赛中获得个人金、银、铜奖,在2019年获得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团体第二名,2024年获得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团体第二名。
谈及此,白新涛语气坚定:“青年劳动者要敢为人先,要脚踏实地掌握核心技术,也要勇于突破传统思想,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闯出新路!”
27年坚守,投身基础建设打造大湾区幸福空间
“焊花”不熄,匠心赤胆。作为技术骨干,白新涛曾参与深圳京基大厦、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广州东塔、澳门美高梅大厦等超高层项目,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参与鹅城大桥、惠阳半岛桥等桥梁工程项目;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香港启德体育园、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等项目提供构件支撑。截至目前,白新涛共参与了3座机场、3个高铁站、30余所医院、120余所学校、6个文体设施、2个会展中心、1个智慧车库建设,不断为湾区幸福空间打牢基础。
从手执焊枪焊花飞溅,到西装笔挺走上为产业工人“代言”之路,白新涛的成长轨迹,映射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之路。白新涛用27年的坚守证明:工匠精神既是毫厘之间的极致追求,更是薪火相传的时代担当。今年,白新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也是对他匠心铸匠魂的褒奖。
“非常激动,也感觉自己非常幸运,把这个荣誉给了我,我要以身作则,更加有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希望我们在惠阳这片热土上,无论身处工厂、车间、科技园,还是服务一线,能够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建设现代化幸福惠阳的征程中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劳动者的荣光。”白新涛感慨道。
南方+记者 蓝单
通讯员 惠阳融媒
【作者】 蓝单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