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
“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提出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擘画了重点产业发展的新蓝图。这是广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的战略之举、关键之为,也是一场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
落子,必立足全盘;布局,必把握大势。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广州提出了若干个阶段性重点产业方向,坚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奠定了现在的产业基础。当前,外部形势严峻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经济正处于爬坡越坎、回升向好的关键时期,加快构建符合广州实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广州聚力打造具有广州特色优势的重点产业,是稳打稳扎,也是大胆突围。在谋划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广州提出重点发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人工智能等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在谋划未来产业发展方面,提出抢占具身智能、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深海深空等6个产业赛道发展先机。在谋划现代服务业发展时,提出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专业服务、现代商贸等8个产业,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
29个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发力方向在哪里?未来空间怎么样?……带着这些问题,广州日报记者历时3个月,兵分多路进工厂车间、走港口码头、访园区平台,对重点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全扫描。广泛采访相关部门、重点企业、专家学者,推出《聚焦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向“新”再出发》系列报道,多维度解剖每个重点赛道,用笔触和镜头记录产业发展的火热实践,为加快构建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建言献策、汇智聚力。
在产业发展一线,我们看到,各个产业赛道百花齐放、生机勃勃,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我们看到,“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在这里落地生根,时时处处都在上演“从0到1的质变”和“从1到N的聚变”;我们看到,全球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加速在这里集聚,企业家们的自豪和自信溢于言表……我们一次又一次被在市场中打拼的经营者感动,也一次又一次被充满干劲、韧劲和拼劲的基层党员干部触动。在这7434平方公里的羊城大地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政企的“协奏曲”。
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回首广州经济发展历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我们在重重困难中抓住了一次次机遇,实现了一次次飞跃。又踏层峰望眼开。当前,尽管困难和挑战很多,但优势和机遇更在积累。选对了路径,破解了困境,广州发展的底气就更足了。
循“新”出发,向“新”而行,创“新”求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新起点上,面对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和当好“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的重大使命,面对增强国际商贸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的核心功能以及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的目标愿景,面对“二次创业”再出发和“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的壮阔征程,唯有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抢先机、育新机、增动能,才能让这座千年之城的能级不断提升、活力持续升腾。主动拥抱时代,坚持攀登突破,持续创新自强,广州经济更美的风景就在前方。

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
广州已形成由10家整车制造企业、1200多家汽车零部件和贸易企业构成的较大规模汽车产业生态。未来,广州将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车之城”。到2027年,全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力争汽车产量超320万辆,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产值超67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超150万辆,L2(含)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汽车新车占比超过80%,L3(含)以上级别新车占比超过20%,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投放车辆达10000辆。
超高清视频与新型显示
广州经过多年深耕,已成为国家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企业之树”汇成“产业之林”,培育了超10家百亿级龙头企业、超1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超30家专精特新企业,汇聚产业相关企业超2000家,规上工业企业近500家。广州明确用五年时间集中资源力量重点攻坚,奋力打造包括超高清视频与新型显示等在内的4个3000亿级产业集群。

广州国际生物岛
生物医药与健康
2024年,广州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和创新突破。广州市生物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创新药方面,广州共获批123个新药临床批件,82%为1类新药获批临床批件,创历史新高。今年开始,广州在黄埔、南沙、越秀、荔湾打造四大生物医药核心载体,这一行动标志着广州在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上迈入系统性、差异化协同发展的新阶段。广州力争到2030年建成四千亿级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绿色石化与新材料
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是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是推动“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升级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广州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深入推进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规模化、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打造高质量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链,2024年产业产值超4000亿元。当前,广州正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被赋予“新兴支柱”定位,有望成为引领发展、稳住大盘的新支柱。
软件与互联网
广州软件与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从科韵路到新港东路,聚集了众多行业龙头和新秀,行业营收接近五千亿元,数字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广州在去年修订并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广州市互联网软件产业收入力争超过5500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培育建设1个中国软件名园,打造链条强韧的人工智能、信创、工业软件和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数字创意、元宇宙等重点产业链集群。
智能装备与机器人
2023年广州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增加值达532.67亿元,全市集聚相关企业超3000家,其中规上企业近400家,产业规模突破1600亿元。2024年又迎来了新的突破,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2%,无人机产量增长2.3倍。面向未来,广州正以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为引擎,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一座充满科技感的“机器人之城”景象日益清晰。

智能建造机器人亮相首届广州国际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博览会。
人工智能
广州已陆续出台人工智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产业链原始创新、产业孵化主阵地,并遴选“造车健城”4条人工智能优势赛道(“造”—AI+先进制造、“车”—AI+车辆交通、“健”—AI+健康医疗、“城”—AI+城市治理),每条赛道遴选一批重点培育企业,构建百花齐放、相互赋能的人工智能产业新生态。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
2024年集成电路产业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8%,模拟芯片、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分别增长23.7%、68.9%,产业向新力不断增强。从“缺芯”到“造芯”,广州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黄埔为核心,南沙、增城为两极的“一核两极多点”产业布局,拥有泰斗微电子、高云半导体、安凯微等行业领先企业,粤芯、增芯、芯粤能、芯聚能等项目持续强化“广东强芯”的广州特色,向着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核心承载区的目标阔步向前。
新能源与新型储能
去年年底,广州新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接连迎来好消息——新型储能方面,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标志着我国新型储能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白云区。天然气水合物方面,“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建成入列,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户南沙。广州计划从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和示范试点、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三个方面加快发展新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

番禺区今年4月发布了“空中的士”快速出行网络。
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
广州低空经济产业链完善、基础扎实,拥有从事低空经济的企业4200多家,全国排名第二,在集成测试、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卫星导航通信、工业级应用等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在去年的全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大会上,广州一口气发布12个低空经济及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场景。《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城市先进空中交通商业运营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
生物制造
广州汇集了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的企业6500多家。展望未来,广州将进一步抢占生物经济未来战略制高点。到2027年,广州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产业生态基本形成,初步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的菌种库、元件库;培育10家以上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引领型企业;建设2个左右具有特色和国内领先优势的产业基地。
时尚消费品
时尚消费品产业,是广州的优势产业之一。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广州催生了多个现象级产业互联网平台,传统批发市场也借助数智化转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展望未来,广州计划用五年时间集中资源力量重点攻坚,奋力打造4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时尚消费品产业作为其中之一,被寄予厚望。
轨道交通
广州涉及轨道交通领域产品(服务)的产业链企业数量超过900家,覆盖全产业链上中下游,已具备集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保及增值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优势,产业规模超2700亿元。今年年初,广州提出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轨道交通产业正是其中重点打造的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

广州制造的7000车双燃料汽车运输船
船舶与海洋工程
作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广州集聚了广船国际、中船黄埔文冲、英辉南方等40余家船舶制造企业。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是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特色优势产业,2024年全市船舶制造业工业总产值预计超500亿元。当前广州正推动船舶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尤其是新业态船型如LNG运输船、PCTC汽车运输船等,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打响了品牌。
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
2024年,广州建筑业总产值创出历史新高,达8816.9亿元,同比增长7.5%,全市纲领性政策——《广州市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五年行动计划(2024—2028年)》出台,智能建造试点获住建部表扬。广州将从“项目培育、产业落地、标准体系、平台建设”四个方面,重点推进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发展,“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抢占更多的国内、国际市场份额。
6个未来产业
智能无人系统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无人系统已成为国内外竞逐的热点。在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智能无人系统的相关上下游企业正迅速在广州聚集,并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扎实的基础。2025年,为推动智能无人系统等6个未来产业拔节生长,广州将进一步打造各类首试首用示范应用场景。

广州中心区主干道已开通自动驾驶巴士线路。
具身智能
据天眼查数据,广州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近5万家,位居全国城市第二。过去一年里,广州在具身智能领域也迎来密集突破。以广汽集团、越疆机器人、小鹏汽车、里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企业相继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产品,覆盖工业制造、场景服务等多元化领域,展现出广州在硬件研发、AI融合及商业化落地上的独特优势。虽然目前具身智能还处在产业发展培育期,但其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充满了无限可能和潜力,未来也将持续推动各行各业的创新和发展。

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基础雄厚。
细胞与基因
细胞与基因产业是生物医药产业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基础雄厚,在细胞与基因产业方面有一定先发优势。以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生物岛等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载体已集聚超200家上下游企业,形成覆盖基因测序、细胞治疗等领域的产业集群。通过政策赋能、技术攻坚、产业生态构建等多方发力,广州有望建成全球细胞与基因治疗创新高地,为健康中国贡献“广州样本”。
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
广州正以引领性、颠覆性创新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已打造多个与未来网络以及量子科技相关的首试首用示范应用场景,做强、引进和培育多家产业相关的龙头科技企业,依托通信芯片、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产业优势以及高端科创平台、人才的研发优势,广州已提前谋划布局,为未来通信与量子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全要素保障。不久的将来,以5G-A、6G为代表的未来网络,和以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为代表的量子科技,将大大助推并衍生出更多产业应用。
前沿新材料
在前沿新材料领域,广州初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企业方面,有8家上市公司、多家全球独角兽企业以及超过13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平台与高校院所方面,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4个,高校院所、研究机构80余个。未来,广州将依托本地高校、科研机构和大科学装置,构建世界一流的创新平台体系,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与团队,在关键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
深海深空
从“梦想”号扬帆启航,到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正式启动建设;从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发射升空,到广汽启动载人月球车的设计建造。近年来,广州的深海深空领域亮点纷呈,取得一系列全球领先的前沿成果,这背后是广州深海深空科技和产业力量的强力支撑。随着广州科技力量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深海深空领域的突破将接踵而至,产业链也将进一步做大做强。深海深空产业未来有望成为广州一张笑傲全球的亮点产业名片。
8个现代服务业
现代金融
贷款增速近年来居一线城市前列,绿色贷款余额站上1.32万亿元,一批母基金引导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产业现代化,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2024年,广州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049亿元,占GDP比重9.8%,成为全市第三大支柱产业,也成为国内第四个金融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的城市。广州将做大做强重点金融平台和机构,加快建设金融强市,全力构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

位于南沙的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
科技服务
2024年,广州持续完善符合基础研究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育体系,实施基础研究人才“启航”“续航”“领航”计划,全年市财政投入约1.68亿元,支持1787名青年博士留穗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新增国家“杰青”21人、“优青”41人。广州在校大学生达165万人,稳居全国第一,成为广州科技创新的重要“后备军”。接下来,广州将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为目标,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进一步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专业服务
专业服务业主要包括法律服务、财税服务、咨询服务、广告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10个行业。广州已初步形成以人力资源服务、广告服务等千亿级行业为引领,特色细分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助推城市能级和产业综合配套功能不断提升,以“专业服务含金量”成就“经济发展高质量”。
现代商贸
广州是千年商都、国际商贸中心。现代商贸业底蕴深厚、优势明显,是8个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行业。现代商贸业核心内涵主要包括批发业和零售业两大类,一头连着供应端、一头连着消费端。3月31日,《广州市现代商贸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印发,明确现代商贸业发展目标,从构建现代商贸业“四梁八柱”、推动与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重点任务。下一步,广州将以现代商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和数智化、绿色化转型为动力,推动传统商贸转型升级与新兴消费业态协同发展,为广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商贸之都提供坚实基础。
物流与供应链
广州围绕海港、空港、陆港三大核心,大力推进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南沙港区、白云国际机场、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广州国际港等一批“头雁”项目稳步推进,以综合货运枢纽建设为基点,多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通过协调、转换和衔接等方式,打造资源利用率高、综合效益好的多式联运综合运输体系。货通万里的广州,正以“筋络”的脉动、“枢纽”的气度,在全球经济版图上落下中国“南大门”的坐标。

位于琶洲的广交会展馆。
会展
2024年,广州全市展览面积达11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9%,参展参观人次突破2313万,增长30.7%……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印证了广州作为“国际会展之都”的实力,更折射出这座千年商都以会展为引擎,加速融入“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深刻转型。2025年广州市商务部门还将继续联合文旅等相关部门进一步扩大展会溢出效应,积极推动展会主办方策划创新活动,为客商提供全方位的消费体验。
文化创意
2024年,广州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达3760家,实现营收6040.80亿元,同比增长4.0%。经多年发展,广州新闻媒体、动漫、游戏电竞、数字音乐、直播、文化装备、超高清视频等产业门类规模居于全国前列,打造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服务、文化装备及消费终端生产等3个营收千亿级文化产业集群。伴随着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等的跨界融合,大量优质的文化资源变身优质“IP”,强化了城市辨识度,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消费体验,正构建出全新的人文经济生态。

市民游客打卡广府庙会。
旅游休闲
旅游休闲产业是广州市8个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一环。旅游聚人气,消费聚财气。2024年,广州接待游客2.5亿人次、接待外国游客超200万人次,实现文旅消费总额3528.23亿元。广州正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国际演艺中心,培育更多文旅消费增长点。为把文化旅游业加快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广州正在深化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推动文旅消费提质升级。

统筹/石善伟
文字整理/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郑金城、梁倩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城华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苏俊杰、杨耀烨、骆昌威、庄小龙、吴子良、王燕 通讯员:广船国际、李剑锋、赵云鹏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